中式婚禮的婚嫁習俗和傳統

圖片來源:包頭幸福果子婚禮會館
中式婚禮通常是指中國的傳統結婚儀式。那么什么是中國傳統婚禮呢?

圖片來源:包頭幸福果子婚禮會館
例如:當新娘被抬進婚禮現場時,歡聲笑語、鑼鼓喧天,新娘會被粉紅色的紅綢紗罩蓋住,象征著新娘的神秘和高貴。在婚禮上,新郎通常佩戴著寓意美好的大紅花,祝福新婚夫婦早生貴子。這些傳統習俗與中國文化淵源深厚,婚禮中這些元素的融入成為婚禮更具中國特色的重要環節。這種婚禮風格,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重新流行起來了。似乎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又回到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廣大新人的歡迎。如今,中式婚禮越來越注重個性和創意。在西方或混合式婚禮盛行的今天,突然舉辦一場傳統中式婚禮無疑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中國傳統婚禮的儀式源自古代的“六禮”,包括以下環節:先是納采,接著是問名,然后是納吉,再是納征,接下來是請期,最后是迎親。如果您對中式婚禮有興趣,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中式婚禮的婚嫁習俗和傳統。實際上,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這些婚姻習俗仍然存在并得以傳承。

圖片來源:包頭幸福果子婚禮會館
?

圖片來源:包頭幸福果子婚禮會館
提親
男女婚姻的重要事情,按照父母的意愿,通過媒人牽線搭橋,認為門當戶對,互相交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在灶君神像前的茶杯底部,以測量神的旨意。如果在三天內家中沒有碗碟破碎、飯菜發臭、家人爭吵、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那就請算命者來“排八字”,看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是否相沖。舊時有人迷信所謂的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子婚嫁的年齡是雙數,女子十九歲不嫁;認為雞狗不和、龍虎相斗、虎羊難相配、蛇鼠難共處等情況難以結婚,只有確認周全后才考慮結婚。
定親
訂婚前商定婚事,商定婚事后商量“小禮”,在買賣婚姻的年代都要討價還價。一般來說,小禮包括四至六件的綢緞衣料、兩枚金戒指和一副金耳環;聘禮分為小禮、中禮和大禮,分別為三十六、六十四和一百二十(銀圓);食品方面,“六十四”是一個標準,包括64對包頭、64只油包、64只麻餅等,此外還有2-8擔不等的老酒,因此喜宴上有“老酒甏”這一習俗。
男方在定親后,將上述的禮品用篷車運送到女方家。女方作為回禮,多會贈送金團、油包和由閨女自己做的繡品。在定親的證明上,男方會送上一本“過書”,通常被稱為“紅綠書紙”(紙張的外面是紅色,里面是綠色)。女方則會送上“回貼”,表示認可,通常被稱為“文定”。因此,在過去,夫妻吵架的時候,妻子經常會說自己有一張“紅綠書紙”,來壓制丈夫。在“文定”之后,挑選吉日來迎娶,這通常會由挑日的店鋪選出一個“好日”的日期來進行。親友們會送上禮物,婚禮上通常是現金,或者喜幛、喜軸,并附上祝福語,如“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嫁妝通常是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者是日常用品。有的也會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著“早生貴子”。
成親
為了慶祝婚禮的“好日”,有一些俗諺稱之為“請吃酒,挜拜生”。在這個好日之前,新郎會用紅紙寫上“知單”,來請長輩親友來參加喜宴。長輩們在自己的姓名下寫上一個“知”字后,方可出席。此外,在好日之前還有待郎、待嫁之俗,雙方父母會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以求“五子登科”的好彩頭。另外,在好日前三到五天,男方還會送女方“轎前擔”(結婚禮品),通常包括兩只鵝、一方肉、兩尾魚等。
觀察嫁妝的情況
男方前往女方處搬取嫁資,女方將嫁資放置于廳堂供人觀看,稱之為“看嫁資”。所用的器物都被用紅色的繩線裝扮,衣物則被薰以檀香,箱底還放置了幾枚銀元,俗稱為“壓箱錢”。嫁資被搬到男方處后,也會陳列在廳堂供人觀看,同樣叫做“看嫁資”。阿婆會拿著女方的鑰匙包,取出鑰匙來開啟箱子,這一過程俗稱為“掏箱”。
安排伴郎入座
迎親前一天,男方要進行"安床"的儀式。一位名叫"全福"的婦女,會取24雙筷子用紅線系扎起來,然后放在新郎的座位下面,稱之為"安床"。在婚前一至三天的晚上,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會與新郎一起睡在床上,被稱為"伴郎"。晚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意為"包生兒子"。等到離開時的"好日"早晨,還要給他一個紅包,這在俗稱為"挈出尿瓶"。
享先
在好日前的一兩天,男方前往租借婚慶用品的器店,租到了花轎和婚禮用具,裝飾了彩燈和鮮花,準備了高級的宴席款待賀客,稱之為"細便飯"。在好日的五更時辰,男方準備了豐盛的豬羊或五牲福禮以及水果,在廳堂上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祭品,俗稱"享先"。早餐時興吃"享先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