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的婚俗之迎親篇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風俗各異,婚俗也各有差異。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和思想觀念的變化,許多傳統婚俗變得簡單和同質化,人們漸漸淡忘了傳統的習俗。雖然在傳統的婚俗中,依然有有趣而有樂趣的儀式,也許年長的人還有些記憶。我參加過許多婚禮,見證了各種風格的婚俗,但最深刻的印象留在了我一個農村朋友的婚禮上,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農村舉行的,場面非常熱鬧。我覺得非常有趣,所以想與大家分享那份樂趣。

圖片來源:深圳海尚?;槎Y定制中心
那個時候有人結婚嫁女,簡直是生產隊(現在叫村或社)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親朋好友和鄰居們都紛紛趕來幫忙布置和送上祝福,猶如過節一樣,非常熱鬧。

圖片來源:庫爾勒花海閣共享婚慶
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開始忙碌起來。一旦請來了廚師(在村里幫助人們辦宴席的人),這場婚禮就正式開始了。男方的父母和有經驗的長輩便安排親朋好友前往左鄰右舍借齊所需的桌子、凳子、碗盤等物品(那時物質條件不富裕,不可能一家具備如此多的桌子、凳子、碗盤)。有些人則按照廚師的指示購買菜品和佐料,有些人去田地里收割用于宴席的新鮮蔬菜,還有些人準備第二天迎親所需的糧食、雞和蘿寡(蘿寡的數量根據女方嫁妝中被子的多少來決定,也是顯示女方家庭富裕與否的象征)……。這些事情完成之后,時間已經接近晚上了。在用餐期間,我們邊享用美食邊商討明天的婚禮安排。由于我與我的朋友們關系融洽,也許他們認為我見多識廣,可能因為我受教育程度稍高于他們的家人,所以男方家庭特意安排我帶領親友隊伍迎親。第二天一早,我帶領著迎娶隊伍出發了。

圖片來源:北京明典婚禮策劃
根據傳統風俗,接親的人通常由新郎的兄弟、堂表親、妹妹(必須有一名女性來扛竹席)、親密的朋友、近衛和新郎組成。當我們在路上的時候,我再三強調了一些事項,希望大家遵守,避免因為違反風俗而成為女方親朋好友們的笑柄。在八九個人一路歡快玩鬧的氣氛中,原本要花費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完的彎曲山路和坡路,今天竟然不知不覺間已經到達女方家門口了。女方親屬派人遠遠地看到我們,就立刻點燃了喜慶的鞭炮,噼啪聲響起來。女方的親朋好友迎上前,給我們遞上婚宴期間抽的香煙,人們稱之為"喜煙",并點燃火柴。在濃煙彌漫的鞭炮聲中,漂亮的新娘和她的父母帶我們進入院子里擺放的大桌子旁邊就座。接收女方嫁妝的人接過嫁妝,按照傳統習俗男方的嫁妝不能放在地上,得由女方安排的人接過后,直接挑進自己家中。然后,上菜員端來了熱氣騰騰的開水燙蛋,即將整個雞蛋放入水中煮熟,去殼之后再放入添加了糖和豬油的開水中,招待我們。我們吃完飯后便開始邀請女方的親戚朋友,雖然他們都有所謂的客套推辭,但除了女方的父母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接受了我們的邀請。女方也會裝好被子、枕頭、水瓶、梳子、鏡子和紅包,這些都是陪嫁物品,放在蘿框里面(如果女方想惡作劇的話,還可以在蘿框里裝一些米玉、谷子或者高粱之類的糧食,因為按照風俗習慣,挑陪嫁物品的人在路上不能放在地上,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然后專人將蘿框放在挑夫的肩上,然后把卷成園柱形狀的竹席交給男方迎親隊伍中的女性手中。

圖片來源:摩卡婚禮(三亞公司)
新郎新娘向新娘的雙親行跪拜儀式,母女倆開始哭泣之“哭嫁”儀式(娘舍不得女兒剛長大成人而離家嫁娶,新娘因不能時刻照顧父母而哭泣,哭得越傷心越好,這表明母女情深,女兒孝順),哭嫁結束后,接親方將一根喜煙送給女方抽煙的客人,并抱起女方親戚的小孩。然后,挑夫挑著西瓜籃子,沿著路線在熱鬧的氣氛中出發回迎親家路。隊伍順序為:挑夫、新郎、新娘、女方長輩和同齡人、晚輩和接親方。沿途風景崎嶇不平,但浩浩蕩蕩的隊伍舒展著。

圖片來源:廣州文禧婚禮策劃